教师业务学习系列材料之二
新体制新课程呼唤教学新管理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要重组成部分。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制定实行的教学“五认真”常规管理办法,在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新课标新理念的不断贯彻落实,一些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更新教育观念,走出管理误区
1.变重数量管理为重质量管理
“量化管理”曾一度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更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教学管理中,并不是不能“量化管理”、不要数字,而是不要那些不能说明问题的数字(不该量化的也量化,不能量化的硬要量化),更不能要那些本末倒置,损害教师积极性,最终损害教育事业的数字。“向管理要数量”的行为必须改变为“向管理要质量”。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也在呼唤“有质、优质”的管理。从2001年起,我们就开始变重数量管理为重质量管理。其主要做法是:变重备课改作量的检查为重课堂教学过程的检查和教学质量的抽查,要求学校天天安排行政人员进课堂听课;要求局校职能股处人员和兼职教研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到基层学校听课检查指导;要求省、地、市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上好示范课和帮扶指导培养一批青年教师。
2.变只重管理“教”为也重管理“学”
受“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管理重“教”不重“学”,在课堂教学中存在 “帮、办、替、代”的现象。而新课程下的学校教学管理呼唤加强对学生“学”的管理,它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民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在教学管理中,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学”的管理研究,要求管理者在教学检查时,查“教”更查“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管理者和执教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每学年分别举行一次小学生综合素质竞赛。
3.变重“务实”管理为重“虚实”结合
由于“务实”管理的惯性,致使一些学校领导忽视对教职工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学习的管理,认为教学思想和理论学习是“务虚”工作,常常出现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呼唤学习型管理。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学习型的组织,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因此,在教学管理常规中补充强调了关于理论学习的常规要求:一是要求学校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政治理论或教育科学理论或其它科学理论的学习;二是要求每月由一位学校行政或骨干教师开设一次理论学习方面的讲座;三是要求每位教师除了订一份《福建教育》外,还必须再订一份其它教育报刊,经常进行学习交流,并做好适当的读书笔记或资料剪贴等方面的学习积累;四是要求骨干教师尽量订一份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期刊,并要求每学期学习一本有关教育方面的理论专著,每学期开设一次教育教学讲座;五是要求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学刊用刊理论知识竞赛,把理论学习作为“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六是要求各乡镇中心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三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教研活动,以充分展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研新成果、新水平。
4.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
随着改革资源观念的引入,大学校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之间的互动。以往那种注重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校长—>教导处—> 教研组—>年级组教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呼唤开放性的管理,呼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说,课程不再仅仅是教育圈内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为此,我们要求学校加大教学管理的开放性:既重视自上而下的管理,也重视自下而上的管理;既有从内到外的管理(学校向家长),也有从外到内的管理(如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欢迎广大家长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我市还聘请部分省、地、市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参与教学管理,深人课堂检查指导。总之,要求教学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以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管理模式不断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5.变重行政管理为重“人本”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新课程要求学校管理制度和机构要根据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进行重建,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也都是决策的执行者。为此,我们要求学校必须树立以 “三本”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实施人本管理。即: “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倾注温暖的人文情怀;“教师以学生为本”———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以教师为本,就是要求教学管理者必须运用激励原则,通过目标激励、领导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参与激励、信仰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以求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以求得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要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总之,实施人本管理,就是要让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形成一个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教育共同体,形成“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育情境。